2005/11/25

白眉鶇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

白眉鶇
鶇科是野鳥中的一大族群,有小型鳥如栗背林鴝者;也有中型鳥如紫嘯鶇者。有些是候鳥;有些則是留鳥。聲音婉轉嘹亮,行動隱密是牠們共同的特徵。其中白腹鶇、赤腹鶇、白眉鶇、紅尾鶇、斑點鶇、黑鶇….等,屬於候鳥中比較神秘的一群。每年秋冬之際,大批屬於鶇科的候鳥悄悄的登陸台灣,從海岸、平原、山坡、山林,好像大軍壓境一樣卻又無聲無息。只要在樹林下陰暗潮溼的地方,就有牠們覓食的蹤跡,小蟲、蚯蚓、螳螂、蚱蜢,牠們勤於在落葉堆裡翻找食物,也會啄食一些小果粒,好像山桐子的紅果之類。只要有人靠近,就悄悄的飛到附近較高的樹枝上,或迂迴一轉又回到原來的地方。

鶇科鳥類善於鳴叫,可是這一群候鳥們,大概是身處異地他鄉罷,總是怯生生的不發一語,偶爾「滋-,滋-」幾聲互通聲氣,從不引人注意。這幾天,我在福山植物園裡拍照,幾乎每走幾步路就有白腹鶇從步道上飛起,或三三兩兩飛在樹梢上尋找果子。在北橫的明池附近的草地、林下、花園,則被大批白眉鶇盤據。我第一次清楚的看到白眉鶇,當時還錯認以為是白腹鶇。眼睛上下兩道白眉是牠們的註記,雌雄有別,雄鳥頭頸部灰黑色,白色眉斑非常明顯,雌鳥頭頸部灰褐色,喉白色,有幾道灰色縱斑。

2005/11/06

黃山雀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


剛開始接觸到鳥類攝影的時候,必需先學習野鳥的行為習性。在哪裡可以看到什麼鳥,然後嘗試著用各種人與鳥都可以授受的方法拍照。時間久了,經驗累積了,野鳥攝影就不再是攝影中的奇門異術了,只要想拍某一種野鳥,心裡就會有一個時間、地點、季節…的拍攝計畫等著去實行。

提到了黃山雀,窮多年拍攝經驗,搜索枯腸卻沒有一點頭緒,主要是這種稀有野鳥可遇而不可求,在野外偶有,也只是驚鴻一瞥徒讓攝影人手忙腳亂而已。

黃山雀是台灣特有種鳥類,一般生活在中海拔闊、針葉林山區。不過,以我的經驗倒是常看到牠們小群或者和其他山雀混群,一起在鐵杉林裡覓食活動。中海拔山區櫻花開的時候,偶爾也會混在冠羽畫眉或青背山雀群體中一起出沒。山雀科野鳥體型嬌小,動作靈敏,像個過動兒一樣,很少有片刻安寧的時候,常讓鳥類攝影者無從把握。真是令人又愛又恨的鳥兒。

2005/11/05

岩鷚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


登山者冒著錐心刺骨的寒風,氣喘如牛舉步維艱,用盡最後的力氣終於登上了玉山絕頂。黑暗中哆嗦著,忍耐著, 等待太陽出來的那一剎那才發現,自己千辛萬苦征服來的第一高峰,竟然只是亂石堆疊的惡劣地形,縱然氣象萬千卻也高處不勝寒冷。匆匆忙忙拍照留念,幾番大呼小叫之後,就趕著下山去了。還不免回頭興嘆這高人一等的環境,竟然如此不堪。等到登山者都離開了以後,在背風面一處的岩石角落裡,傳來「唧唧-啾啾」的聲音。岩鷚抖一抖身上的寒露,跳到岩石上享受難得的陽光。


岩鷚屬於岩鷚科,台灣只有一特有亞種。所謂「亞種」就是同一物種因為受到地理因素區隔後,長久與母種不相往來。雖然形態和生理上差異不大,在演化上卻已經脫離原種另外衍生新分岐的支脈。以亞種描述用來別於母種。台灣野鳥在地球鳥類分布上,雖然同屬於亞洲大陸的喜馬拉雅鳥種,經過海升陸降的地殼變遷之後,不善於長途飛行遷徙的鳥類,被孤立隔絕在海島上。在歷經百萬年演化的淬鍊之後,逐漸擁有自己的原始血緣而成為亞種。然而,岩鷚這種溫馴可愛,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生物,卻還要天天面對艱困環境的考驗。牠們困守在台灣三千公尺的高山上,一飲一啄靠著連栗米都談不上的野禾子實和少得可憐的小蟲子果腹,食物貧乏卻又要耽待冰雪風霜和恆久孤寂。

岩鷚身上紅、白、灰、黑交錯分布的羽毛顏色,也是高山碎石坡地形環境的顏色。千百年以來,牠們已經克服惡劣的生存環境,在這個高山淨土上幾乎沒有天敵也沒有競爭者。何況人類以為鳥不生蛋的地方,當然也是人煙罕至,沒有汙染、破壞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