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11/08

自然而已,何必曰賞鳥?

翠鳥亞成鳥
賞鳥季節又到了,「愛鳥」的人摩拳擦掌都在等待這個時刻終於可以大展身手。只要跟著團體,循著各種宣傳、誘導和說明,在既定的日子裡,有志一同來到規畫中有鳥的地方,早已經是人聲鼎沸到處擠滿了賞鳥的人潮。可是鳥兒在那裡呢?經過志工解說員的指引,透過高倍望遠鏡,朝著千夫所指的方向;萬眾矚目的地方,終於在保護區內的遠處「賞」到了鳥兒。至於是什麼鳥呢?總是稀有、罕見、美麗的種類,才能才增廣見聞不虛此行。若是更進一步想要增加辨識野鳥的功力,只要加入賞鳥團體,穿戴背心和小帽,手持野鳥圖鑑和望遠鏡,配戴專業徽章。在團體裡大家有志一同人云亦云,反正說的不外是環境、地球、生態的大道理。於是,人人都可以變成野鳥的代言者,個個都是環境保育的衛道家呢!
為什麼要「賞鳥」?
為什麼要「賞鳥」呢?或許因為鳥類擁有溫潤的羽色、美麗的外形、翱翔的美姿和悅耳的歌聲,自古以來在科學和文學中,帶給人類無限想像和憧憬。加以近年來,自然科學、文學和關懷環境議題方興未艾,人類感覺到自然環境在人文進化中,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。於是保護環境、保護自然生態的聲浪日益高漲,賞鳥、愛鳥的活動也在唇亡齒寒的意識中興起,咸認為「今日鳥類;明日人類」。
然而鳥類只是生態環境中的一小部份生物,保護自然生態環境,為什麼偏偏只是愛屋及鳥呢?以如此尖銳警世的口號,將人類仁人愛物的良知良能,包裝、特化成一種積極的「賞鳥、愛鳥」行動,並加以行銷,透過宣傳號召了許多人一起參與,以為只要「看」到了就余願足矣;「賞」到了也能心滿意足。這種膚淺又盲目的「賞鳥、愛鳥」活動,在生態、環境、保育的層面中卻只是鑽牛角尖而已。
自自然然,輕鬆賞鳥
自然生態環境裡本無什麼美醜善惡,賞鳥、愛鳥固然是人之常情,但是,在生物、環境、人類行為多樣性的認知下,我們不能只在乎「關關睢鳩,在河之洲」而已。若能在關懷環境的大前題下,從自然思考,從觀察野鳥著手。在不干涉別人、不干擾野鳥、不在乎有無、不妄加保護,隨時隨地、無分季節。看到了喜得;看不到也是喜捨。賞鳥自然而然,方法又於我何有焉?
長久以來,我以觀察、攝影、描繪、寫作來從事「鳥事」,樂得以一個業餘的、邊緣人的角色自居,既不積極也不執著更不專業,有鳥就欣賞;無鳥時也可以想像和假設。用我在、我看、我想的片片段段累積成經驗,雖然旁門左道,也談不上學術成就;更構不成理論篇章,但是賞鳥的過程和延伸心得,常常成為繪圖和寫作的泉源,何況獨創的見解,不但可以自玩娛還能持贈君呢!
以翠鳥為例
舉「觀察翠鳥」的例子,用攝影、描繪、筆記、心得並陳,非要人人效法,不過也希望藉以拋磚引玉,讓野鳥自由自在;賞鳥者自然而然。
翠鳥又叫作「魚狗」。第一次看到是在塘沼溼地的環境,身形短小,兩頭尖尖,一付大而不當的巨嘴,沒有脖子,外形嬌小可愛。當時,翠鳥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:翠綠色,大嘴巴,會捕魚的鳥。延伸的心得則是:有水、有魚的環境才看得到翠鳥。以後有機會到了溪流、湖泊、海岸環境,總不忘了尋找看看有沒有翠鳥的蹤跡。找到了印證了自己的看法,找不到也可以推想:為什麼水中有游魚,附近卻沒有翠鳥出沒?從而擴大思考環境生態的相關問題。
有了多次的翠鳥經驗以後,我「發現」翠鳥只在水域上空直線飛行,常常停在樹枝或石頭,可以俯瞰水面動靜的高點上。我認為這些固定的習性模式,當然是為了方便覓食、捕魚的行為。然而我也「從末發現」翠鳥在地上走或在樹枝上跳。翻查工具書得知,翠鳥腳部是駢趾足,因為在牠們的生活模式中不需要跑、跳、抓、攫,腳部只要具備「佇立」的功能足矣。「看不到」的也是經驗,仍然可以想像和歸納出有趣的賞鳥心得。
翠鳥站在高處,用極快的速度向下俯衝捕魚,令我激賞的不只是野鳥動作的精準、美妙而已。我也多做了一些延伸的想像:什麼原因讓水中的游魚干冒危險浮出水面,成為捕食者的獵物呢?魚、水之間有沒有微妙而互為因果的環境因素?水的深度、水質清濁,和水面反光會不會影響翠鳥的視覺?曾經以為翠鳥必須在較深水域捕魚。試想一隻翠鳥像箭矢一樣,一頭衝進淺水中,後果一定不堪設想。不過,後來在一處淺淺的溝渠中,看到翠鳥也可以輕鬆捕食小魚。輕率下的結論,在往後的觀察紀錄中被否定了,心裡沒有失望,卻充滿著恍然大悟的快意呢!
此外,體型優美、身材高佻的高蹺鴴,要如何「蹲」在巢中抱卵育雛呢?台灣藍鵲為什麼喜歡在水邊築巢呢?鷺科鳥類的雙眼長在頭部兩側,如何能夠看到正前方微小的獵物?以自己的賞鳥方法,建立自己對生態環境的看法和想法。縱然只是微不足道的野人獻曝,不但不會德孤寡鄰,反而「…… 始知鎖向金籠聽,不及林間自在啼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