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05/21

筒鳥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▁

筒鳥和各種姿態
鵑形目,杜鵑科,台灣居然也有七種叫作「杜鵑」的野鳥。其中以番鵑和筒鳥算是比較常見。曠野草叢裡,黃昏的時候常常可以聽到「嘓的-嘓的-嘓的-…」 的鳴叫聲,所以番鵑又叫「草嘓」是留鳥。筒鳥則是台灣的夏候鳥。夏天到了,平原、丘陵、山谷、林緣,偶爾聽到「ㄅㄨ-ㄅㄨ,ㄅㄨ-ㄅㄨ」非常特別的聲音。另有一種夏候鳥叫作「鷹鵑」。不論白天或是夜晚,老是躲在高大樹林的邊緣,「誰找我-誰找我-誰找我-」音調愈來愈高,一直重覆不斷。音源總是出自若即若離的樹林裡;出自心靈尚無法到達的遠方。
杜鵑是中國文學中的名鳥。傳說古代有命運坎坷的蜀王名叫「杜望」,死後家鄉出現了一種胸前一塊血紅又愛啼叫的鳥,叫作「杜鵑」,人人都相信那是杜望變化成一隻鳥,用淒厲的啼聲,訴說他悲慘的命運。「杜鵑」,也叫作「子規」。「杜鵑泣血」、「子規啼夜」、「千山響杜鵑」,在中國提到杜鵑鳥,多半著重牠們的聲音,好像隱含著滿腔哀怨的心事。
杜鵑科鳥類多半有「托卵寄養」的惡習。從前編書的時候,曾經找了許多有關「杜鵑鳥」的資料,對於「杜鵑鳥」的生態習性,感到不可思議,世間無奇不有,但是竟然有這種投機取巧,延續生存的方式。所謂「托卵」就是這種鳥兒不築巢也不孵卵,找到一個倒楣鬼的鳥巢,偷偷的將自己的蛋下在別人的巢裡,好讓別種鳥兒當保姆幫牠孵蛋,甚至餵養小鳥以至成長。杜鵑鳥多半相中體型小的鶯亞科鳥類。鷦鶯小鳥體型大約只有筒鳥的1/4,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窩裡會多出一枚巨型的蛋?筒鳥的卵孵化期較短,先破殼的小筒鳥,天生就是一個壞胚子。眼睛還沒有睜開,就會將旁邊其他的蛋拱出巢外。如果巢中還有宿主先孵化的雛鳥,小筒鳥也會毫不留情的用利嘴咬死,再踢出巢外。最後,巢中當然只剩一隻筒鳥巨嬰,需索無度的騙取保姆的愛心。小杜鵑長大了,鳥巢根本容不下巨大的身軀,只好站在屋頂上,可憐嬌小的鷦鶯,站在巨嬰的身上,忙著將食物送進那一張貪得無厭的大嘴巴。
筒鳥既然是夏候鳥數量也不少,在山區河谷或樹林邊緣都可以常常聽到筒鳥的叫聲,顯然也會在台灣繁殖。然而這種「托卵」的現象只見於電視頻道,在本地卻不常聽聞。反倒是山上的老農注意到這種奇怪的現象,老農相信筒鳥具有法力會施咒語,讓小鷦鶯甘心為牠們代勞育雛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