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攝野鳥生態最先接觸的鳥類就是夜鷺了。牠們是被認為最普遍,最常見的大型鳥類。印象中,只要走到有水的地方,很容易就可以觀賞和攝影。然而這個「有水的地方就有夜鷺」的印象慢慢轉為:「有髒水的地方才有夜鷺」,這個原因,當然是和環境污染,以及台灣人的生活、飲食習慣有關,野鳥之於環境,終究是被動的。環境污染對於夜鷺是好是壞,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。
在關渡宮附近漁港的碼頭上,一隻隻灰藍色的大鳥,縮著頭,叉開一雙細細的腳,大剌剌的站在竹桿或船頭上。靠近拍照、取景、對焦時,這些野鳥多半不理不睬,偶而換個姿勢,露出不耐煩的表情。野鳥就在唾手可及的咫尺,有些後悔拍攝野鳥為何還需要購買昂貴的長鏡頭呢?
原來,這些生長在關渡地區的夜鷺,已經習慣了人來人往的遊客,牠們眼中的「人」是食物的供應者,人愈多的地方,垃圾愈多,食物也愈多。台灣人好吃成性,又有有很差勁的飲食文化。一伙人來到關渡宮飲食街,叫煮了一桌滿是香辣呼盧喝雉,吃的、喝的,飽足了拍拍屁股走人,留下一堆殘羹、菜渣、骨頭,以及吃不完的皮肉剩飯,店家統統傾倒在河中,眼不見為淨。夜鷺也習慣在溲水湯裡尋找食物,生人靠近,逼之不懼。
夜鷺有一雙紅色的眼睛,想必是在夜間弱光時使用。夜晚上空,常常聽到「嘎-嘎-」聲畫破天際,是夜鷺在夜間出巡的叫聲。夜鷺顧名思義是夜間活動的「鷺」鳥,台語稱「暗光鳥」,也應該是其來有自的。可是,夜晚捕食不易,而大白天只要站定了一個好位置,好像曲水流觴一樣,各種美味隨著流水送到腳邊。是不是因此改變了夜鷺的作息時間,從夜行性改為日行性野鳥?值得玩味。
我在新店的燕子湖畔看見一隻殷勤狩獵的夜鷺,牠縮著脖子瞄定水面的游魚,一擊不中之後打蛇隨棍上,又繼續向水中追擊。不料向前一步就是深水區,就算有一雙長腳也踏不到底。這一隻鷺鳥讓我頓時大開眼界,牠放棄了長腳的優勢,乾脆在水面上,像鴨子一樣游起來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